close

  集聚各路名家,薈萃傳媒精彩
  ——第五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參後感
  蘇州大學 劉安安
  五月份從新浪微博上得知由上海交通大學承辦的第五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暑期招募,懷著勤奮好學的態度及開拓眼界的目的報了名,在惴惴等待了半個月之後收到了錄取通知。之後又懷著對中國傳媒領袖和知名學者的崇敬之情來到了上海,與來自全國160所高校350餘名傳媒學子和青年教師一起投入到了熱烈且緊張的學習之中。從7月5日至今,我收穫頗多,諸位老師淵博的知識和對傳媒的熱情讓我覺得不虛此行。下麵我挑選幾場印象深刻的講座談談我的參後感。
  孫玉勝的《十年》可謂是新聞傳播專業最基礎的必讀書目,從本科開始就有數位專業老師推薦,但懶惰的我直至去年才閱讀。讀完之後不禁對前輩們炙熱的新聞理想所感動,對《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也有著親切的熟悉感。7月7日下午有幸聽到原《焦點訪談》製片人劉慶生老師的講座,著實讓我興奮。
  在我看來,一個優秀的演講者不是照本宣科,無味地朗讀講稿,而應像劉慶生老師這樣,充滿激情地、與同學面對面的交流。他回憶在《焦點訪談》的十年間、講述新聞篇的製作過程時,他昂揚的熱情、充滿驕傲的話語讓我動容。劉老師一直在強調理想,誠然如此,一個沒有理想的年輕人是可悲的。在我看來,新聞理想是一個記著最應具備的素質。就如劉老師所說,就物質層面來說,記者是一個性價比很低的職業,如果沒有新聞理想是很難在這一行走遠。但就影響力來說,如果社會因為記者的報道有所進步,那樣的成就感是其他行業所無法匹敵的。
  但不得不說,許多新聞媒體,尤其是地方媒體,願意為調查真相而付出血汗的記者太少了,多數媒體記者拿著通稿、做著無味的關係報道,這樣的行為與新聞理想和新聞倫理踐行漸遠。我曾經在一家地級市的主流廣播實習,記者們幾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新聞,沒有過多的調查,幾乎完全按照主辦方的意見做報道,那樣的常規新聞既沒有深度也無法吸引受眾興趣,新聞價值大打折扣。我也在政府部門的宣傳機構實習過,如果政府要舉辦一場活動,宣傳部會事先寫出新聞通稿交給記者,記者將通稿隨意改改便是一篇報道,因此雖然有多家不同的報道媒體,卻報道出大同小異的新聞稿件。不得不說,這是整個新聞行業的悲哀。
  除此之外,今天的講座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劉老師的一句話:批評別人要有十分說八分,提醒作批判報道是心存善意的,不是為了打垮誰,不是推翻、毀滅而是建設。以前我一直有個誤區,認為批評報道就是揭露政府、企業或者個人乃至社會的陰暗面,新聞媒體要站在法律喝道德的制高點上,維護真相、正義和公平。但今天劉老師的話給了我警醒,一個一直揭露陰暗的人內心也會陰暗的,充滿負能量的報道也許並不是一件好事。批評報道的最好結果是傳播正能量,使犯錯誤的一方認識到錯誤加以改正,這個社會才會在各方的努力下不斷進步。
  7月8日有幸聽到上海文廣集團新聞中心首席主持人秦暢老師帶來的《<市民與社會>看市民社會的進步》讓我收益良多,下麵是值得我思考的幾個方面。
  藥家鑫案所引發的公眾一邊倒的輿論。案件審理過程中,不管是現實社會還是網絡平臺上,公眾的言論趨於一致,那就是判藥家鑫死刑,但從法律來講,藥家鑫非死不可嗎?藥家鑫的死刑是否有輿論審判的嫌疑?為什麼公眾輿論會一致要求判其死刑?在這背後,是人們深深的不安和恐懼,是對特權的批判,是對司法公正性的不信任,是擔憂社會不公的恐慌。種種的不安全感使人們忽視了法律的理性,喪失了理智判斷。
  醫患關係緊張是媒體造成的嗎?醫患關係是社會本來就存在的問題,是醫療體制、國情、社會現狀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醫生與患者之間存在基本的信任,任媒體如何負面報道,醫患關係也不會像如今這般緊張。但不可否認,媒體在這方面進行了推波助瀾地作用,矛盾與衝突是吸引受眾的一個方面,部分媒體為了擴大受眾範圍、獲取相關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問題,這點也是不足取的。新聞媒體應肩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而不能為了博取眼球便唯恐天下不亂。
  作為媒體從業人員在從事採訪報道時,不能有預設的答案,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聞真實性、客觀性和公正性。如崔永元調查轉基因食品安全,他是帶著預設的觀點做的採訪,調查過程很容易變成驗證自己觀點的過程。
  在所有講座中最讓我感動的便是復旦大學童兵老師帶來的講座,72歲高齡的童老師不辭辛勞,站著為我們帶來了長達三小時的學術盛宴。在我看來,一個學者之所以受人尊重,除了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之外,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同樣重要。
  童老師帶來的講座題目是《新媒體時代輿論表達和輿論引導的新格局》,輿論引導是當前社會的熱點也是政府關註的重點。童老師從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新媒體時代:媒介生態的改變和媒介生活格局,新媒體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廣泛的參與新聞傳受、輿論表達和輿論引導的空間及渠道;二是新媒體時代:民眾輿論訴求的無序表達,輿論表達和輿論引導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係;三是新媒體時代:媒介輿論引導的有限調適,要尊重和認識輿論引導基本規律;四是新媒體時代:意識形態領域的國際較量,新媒體是一種工具,各個國家都要努力掌握它、利用它、控制它。
  童老師的講座嚴謹、邏輯性極強,既緊扣國內發展現狀,又聯繫國際發展情況,期間生動的案例,既加深了我們對理論的理解,也展現了童老師嚴謹不嚴肅的可愛個性,講座結束後全體學生起立鼓掌也表達了我們對童老師的感激和尊重。
  除此之外,辛苦承辦此次論壇的謝耘耕老師、充滿激情講述文化軟實力的趙月枝老師、年輕幽默的沈陽老師、從互聯網公司立場帶來不同視角分析的官建文老師和孟波老師等等的學者,都以自身豐富的傳媒知識和社會經驗給了我啟發,讓我不禁為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精彩紛呈的課程以及諸位各具魅力的老師喝彩!希望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為全國的傳媒學子帶來更多學術盛宴,也為中國傳媒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u37iugnz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